作者在地鐵上看到一本刑偵小說的一點點感悟,不喜勿看。
最近和朋友討論一個非常深奧的話題,那就是“人性” 從古至今,大部分人的共識是識人性所謂好壞的區(qū)分,是善惡的邊界。
很多人討論人性本來就是善,或者人性本惡。人性從來不是靠善惡來區(qū)分的,每個人都存在善面與陰暗面。
人性的善體現(xiàn)在動亂年代的“圣人” 他們會因為某一個信念或事物抵制內(nèi)心的黑暗,又或是和平年代的樂于助人。
舉目望去,生活中更多的是人性的惡。從小到大父母無不教導我們時刻保持警惕,提防身邊或陌生人的惡意。廣義上來講惡的面更大,西方把惡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也就是七宗罪
所以人性更需要被束縛,所以就誕生了“法” 如若不加以限制,人性會在“惡的邊際試探,人類的邪惡沒有止境,最終會墮入“惡”的深淵,自此走向自我毀滅
很多東西不是非此即彼 非黑即白,兩者可能有重合 可能有交叉,人性就是如此。我們不可能見到絕對的白,也不能看到絕對的黑。我們見到最多的是灰色,其實七色光合在一起就是白,而七種顏色合在一起就是黑色 ,因為黑白是相反色,七色光是最強的光,這就是白色。而七種顏色合在一起沒有顏色,這就是黑色。人性看似有極大反差,其實靠近些看黑與白沒有那么分明
從我們睜開雙眼,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便不一樣,人的思想和意識拋開一些機械性的條件反射總的來說是我們感官刺激產(chǎn)生的。人似乎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你給出不同的環(huán)境,人都似乎可以很好地去適應,不斷的調整自己,在某種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某種習慣或者有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的父母無疑是我們最早的老師,我們認知世界和最初習慣的養(yǎng)成都決定于父母的培養(yǎng)。 人之所以為偉大關鍵也許就是能夠獨立的思考,能夠通過思考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的能力。
小時候的幼稚來自于我們的判斷在大人看來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一個小孩的判斷不能簡單用對錯來評價,那只是一個小孩子在現(xiàn)有的認知下的判斷,所看到的世界很有限,所能感受的也不是很多,思維最不受束縛,可以天馬行空空,可以充滿童趣,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一旦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一些事物都有了一個確定性的認識,甚至某種認識不夠全面,但總歸會有一個完整性的判斷存在。
《酒色賦》一一莫言
如果世上沒有美酒,男人還有什么活頭!
如果男人不戀美色,女人還有什么盼頭!
如果婚姻只為生育,日子還有什么過頭!
如果男女都很安分,作家還有什么寫頭!
如果文字不寫灑色,作品還有什么看頭!
如果男人不迷酒色,哪個愿意去吃苦頭!
如果酒色都不心動,生命豈不走到盡頭!